【病案】失语恢复过程中胼胝体的变化

来源:医博士  | 2018-12-06 作者:毛毛虫   编辑:晓小 


编者按

 

胼胝体和皮质语言区之间的纤维结构可以在失语的恢复过程中重建。 此外,胼胝体在卒中后失语的发生和恢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失语症是中风的常见后果,然而,其恢复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已经提出了几种假设,包括在受影响的半球中的病灶周围区域或在未受影响的半球中的同源语言区域的贡献。显然,大脑的两个半球对于失语的恢复是至关重要的。此外,越来越多的文献指出,白质束在理解语言处理的神经机制,确定语言缺陷的性质和失语症的恢复模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胼胝体是连接两个半球的最重要的纤维通路,它在信息获取以及两个半球之间的功能协调和重组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胼胝体是否会在失语恢复过程中发生结构变化,目前还不清楚。

病例介绍

患者,男,33岁,此前无中风病史。脑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左额叶、脑岛和基底神经节梗死灶(图1A)。中风后14个月,病人只有失语症,没有肢体瘫痪,因此,他接受了一个为期5个月的演讲疗法,包括自发的演讲、听觉理解、重复、命名、写作、阅读训练和计算。演讲疗法每节课1小时,一天两次,一周5天。此外,在言语治疗前后,用中文(ABC)和波士顿诊断失语(BDAE)的失语电池来评估语言功能和失语的严重程度。简而言之,ABC是一种经过改良的西方失语测试(WAB),它适应了中国文化,这是目前中国最广泛使用的失语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患者的语言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自发语音:69.8分,听觉理解:66.4分,重复率:64分,命名:84.8分)。此外,失语症的严重程度在言语治疗前被评定为2级。言语治疗后,进一步的语言功能改善(自发语音:81.1百分位,听觉理解:69.4分位数,重复:72分位数,命名:84.8分位数),失语症的严重程度被评为3级。在语音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扩散张量成像(DTI)。此外,还使用了一个8通道的头部线圈,使用单点回声平面成像技术来获得DTI数据。总共有47个连续的片平行于前连合,在25个非共线扩散敏感梯度中每一个都获得了后连合线。结果DTI纤维跟踪的结果表明,胼胝体与左颞上回(Wernicke区域)之间的纤维通路已经建立。此外,胼胝体和右额下回(布罗卡区的镜像区域)之间的纤维连接增加了(图1B)。

图1:在(A)和(B)语言治疗之前的胼胝体纤维追踪。

 

医博士编译自:Yu Q, Yang W, Liu Y, et al. Changes in the corpus callosum during the recovery of aphasia: A case report. Medicine. 2018; 97(24):e11155. doi:10.1097/MD.0000000000011155.


声明: 所有注明“来源:医博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博士所有,转载须注明“来源:医博士”;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