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原发性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两例

来源:医博士  | 2021-03-04 作者:李胜佳    


大多数原发性胃淋巴瘤分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s)。此外,已鉴定出两种原发性胃DLBCL:一种是从MALT淋巴瘤发展而来的DLBCL(MALT),另一种是无可检测MALT淋巴瘤成分的从源头发生DLBCL。77%的患者胃MALT淋巴瘤在幽门螺杆菌根除(HPE)后可局部消退,并可达到长期临床控制。因此,HPE已成为胃MALT淋巴瘤的首选治疗方法。然而,目前尚无证据证明HPE治疗胃DLBCL的中/长期有效性,也没有详细的报告来检查原发性胃DLBCL对HPE治疗无效的病例。本病案报告两例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原发性胃DLBCL的病例。
 

病例1

64岁女性,因腹痛接受食道胃十二指肠镜检查(EGD)。在胃体前壁和小弯处发现多处糜烂和小溃疡(图1a,b),并进行活检以排除胃癌。当时,该患者被组织病理学诊断为“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的慢性活动性胃炎”,并接受了HPE治疗。

 

图1. 内镜检查结果(病例1)。a,b初发:胃体前壁(a)和小弯(b)可见多处糜烂和小溃疡。c,d初发8个月后:在胃体前壁(c)和小弯(d)可见多处溃疡性病变。

 

图2. 发病初期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病例1,×100)。(a)固有层可见大量弥漫性浸润的非典型淋巴细胞(HE染色)。(b)非典型淋巴细胞CD20阳性。c-Ki-67标记指数为30-40%。


第一张病理切片的复查结果显示,大量CD20阳性非典型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图2a,b)。Ki-67标记指数为30-40%(图2c)。患者被诊断为DLBCL,而不是慢性活动性胃炎。
 

HPE治疗8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胃痛,并在同一家医院接受EGD治疗。胃体前壁及胃体弯处可见多处溃疡性病变,较原发灶深,分布广(图1c,d)。活检后,患者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DLBCL,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来,患者转院治疗。通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发现淋巴瘤病变局限于胃(LuganoⅠ期)。患者接受3个周期的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强的松)化疗,达到完全缓解(CR)。此后,患者维持CR超过3年没有复发。
 

病例2

70岁男性,主诉上腹痛,并在附近一家诊所接受了EGD治疗。在胃窦和幽门周围发现两个溃疡性病变(图3a,b)。活检后被确认为幽门螺杆菌阳性,组织病理学诊断为“ MALT淋巴瘤部分结合了DLBCL成分”。随后,患者接受了HPE。三个月后,两个淋巴瘤病变均消退(未显示)。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得到活检的证实,但经内窥镜检查,患者病情缓解。
 

图3. 内镜检查结果(病例2)。a,初发:胃窦部(a)和幽门周围(b)可见两个溃疡性病变。c, d初发10个月后:原发性淋巴瘤病变保持缓解(c)。在角部发现一个新的溃疡性病变,比最初的病变更宽、更深(c,d)。

 

图4. a,初发时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病例2,×100)。固有层内可见弥漫性浸润的的非典型淋巴细胞(HE染色)。b,非典型淋巴细胞CD20阳性。c-Ki-67标记指数为40-50%。

 

第一张病理切片的复查结果观察到CD20阳性的非典型大淋巴样细胞,而没有任何MALT淋巴瘤的迹象,如中心细胞样细胞或淋巴上皮病变(图4a,b)。Ki-67标记指数为40-50%(图4c)。这些观察结果与无MALT淋巴瘤的DLBCL的新发现一致。
 

HPE治疗10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胃痛,并进行了EGD。发现最初的淋巴瘤病变仍在缓解中(图3c);然而,在角部发现了一个新的溃疡性病变,比初始病变更宽更深,在最初诊断时没有显示异常(图3c,d)。活检显示患者病理诊断为DLBCL,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来,患者转院治疗。通过对比CT和PET-CT,除原发性胃淋巴瘤外,还发现病变扩散至下腔静脉旁淋巴结(直径1cm)。患者被评估为Lugano II2期疾病,接受了6个周期的化疗:R-THP-COP(利妥昔单抗、吡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和强的松)。治疗后达到CR,术后3年以上无复发。


小结

如前所述,这两个病例最初均为原发性胃DLBCL,但在HPE治疗后表现为进行性疾病(PD)。与MALT淋巴瘤不同,HPE不是原发性胃DLBCL的标准治疗方法。HPE治疗胃DLBCL的适应证应慎重选择。今后,要准确应用HPE治疗胃DLBCL,不仅要重视CR病例,而且要重视PD病例。

 

医博士编译自:Saito M, Mori A, Ogasawara R, et al. Progression of Primary Gastric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fter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Case Reports in Gastroenterology. 2020; 14(3):534–539.


声明: 所有注明“来源:医博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博士所有,转载须注明“来源:医博士”;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