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微小脲原体脑膜炎并发硬膜下血肿

来源:医博士  | 2021-09-18 作者:李胜佳    


新生儿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极高,可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或长期残疾。解脲支原体是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罕见病原体,包括微小脲原体(U.parvum)和解脲脲原体(U.urealyticum)。已有研究表明,解脲支原体与新生儿的不良结局有关,如先天性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围产儿死亡。然而,很少有关于微小脲原体作为新生儿脑膜炎的侵袭性微生物的报道。在这里,本病案描述一例新生儿发展微小脲原体脑膜炎并发硬膜下血肿的病案。

 

病例介绍

男婴,在妊娠40 周时通过自然阴道分娩,出生体重3800 g。出生半小时后,婴儿因呻吟、呼吸急促住进新生儿科。由于怀疑肺炎的可能性,启动氨苄西林舒巴坦钠治疗。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17.93–35.3 × 10^9/L)和C反应蛋白(CRP:0.1–11.2 mg/L)增多。虽然患儿的症状有所改善,但婴儿在住院的第5天出现发烧。将抗生素改为头孢噻肟,但患儿在住院第9天仍有轻微发烧。此外,血液分析显示CRP显著升高(47.5mg/L)。MRI显示右顶叶颞叶及双侧枕叶硬膜下出血,患儿(9天)因硬膜下出血转院。

 

入院时,婴儿仍发烧(37.7℃),囟门紧绷。病情恶化,婴儿出现癫痫发作。脑脊液(CSF)细胞计数为1311/L(88%为淋巴细胞),蛋白质和葡萄糖水平分别为1.653g/L和1.21mmol/L。CT扫描显示右侧颞顶叶血肿,中线移位(图1a)。开始用头孢噻肟和氨苄西林进行脑膜炎的静脉经验性治疗,以及颅内压缓解(甘油-果糖)、止血和抗惊厥治疗。两天后行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及硬膜下出血引流术。手术后4天,婴儿反复发烧。脑脊液分析反复显示细菌性脑膜炎的明显炎症,表现为脑脊液白细胞增多(1135–1319个/μl,60–66%淋巴细胞),脑脊液蛋白水平为1.36–2.259 g/L,脑脊液葡萄糖水平为0.45–1.21 mmol/L。

 

然而,微生物诊断,包括脑脊液和血液的重复培养,并没有异常发现。此外,肠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的PCR均为阴性。由于症状复发,在住院第12天怀疑有耐药菌,开始用美罗培南和利奈唑胺治疗。此外,收集脑脊液并通过亚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进行病原体检测。在支原体鉴定培养基上培养出解脲脲原体呈阳性。停用美罗培南和利奈唑胺,开始静脉注射红霉素(30 mg/kg/d bid)。患儿的临床症状迅速得到改善,脑脊液逐渐恢复正常(图2)。

36天后,脑脊液培养、脑脊液mNGS均显示解脲脲原体属阴性,因此停止使用红霉素。住院期间,MRI显示右侧大脑半球萎缩伴皮质坏死(图1b)。出院前超声显示侧脑室轻度增大(左心室体0.64 cm,右心室体0.60 cm)。婴儿在5个月大时,在随访中发育良好,无异常神经症状。

 

图1. 住院期间头部影像学的改变。CT扫描显示右侧颞顶叶血肿伴中线移位(a)。硬膜下血肿清除和硬膜下出血引流后,MRI显示右侧大脑半球萎缩,伴有皮质坏死和第三脑室轻度扩张。未发现脑室内出血(b)

 

图2. 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的变化,抗生素和微生物学试验的时间表

 

讨论

新生儿微小脲原体脑膜炎的表现可能与其他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相似。当婴儿对常规治疗没有反应时,应尽早考虑在脑脊液中检测微小脲原体。mNGS被认为是一种无假设的病原体识别技术,在传染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生儿微小脲原体脑膜炎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医博士编译自:Zhan C, Chen C & Hu L. Neonatal Ureaplasma parvum meningitis complicated with subdural hematoma: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21; 21(1):268. doi:10.1186/s12879-021-05968-1.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731039/ 


声明: 所有注明“来源:医博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博士所有,转载须注明“来源:医博士”;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