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肝移植供、受者远端缺血预处理的效果观察

来源:医博士  | 2021-11-19    


自1963年Starzl等人首次实施肝移植(LT)以来,近50年来肝移植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创新。目前,肝移植仍然是终末期肝病及代谢性肝病患者的金标准治疗方法,由于免疫抑制剂、手术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的进步,3年总生存率超过80%。

 

尽管小儿肝移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PNF)、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和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引起或加重PNF、血管并发症和胆道并发症的重要原因。由于IRIs通常发生在暂时切断然后恢复器官/组织的血液供应时发生,因此在LT期间避免IRIs是一个挑战。尽管已有多项研究试图改善肝脏IRI,但IRI的机制仍不清楚,尚无确切的治疗方法。

 

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是一种简单的无创性治疗方法,可减轻IRI的不良影响,在保护肾脏、心脏和肝脏等多个器官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前景。RIPC通常是通过在上臂或大腿上对标准血压袖带进行充气和放气来诱导短暂的缺血和再灌注,从而提供全身多器官保护。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RIPC能有效降低肝脏IRI。

 

鉴于目前缺乏关于RIPC对儿童LT影响的研究,本研究中的单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旨在确定RIPC是否有助于降低接受儿童LT的供者和受者的IRI。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共招募208名捐献者,随机分为四组:S-RIPC组(不干预;n=55),D-RIPC组(供体接受RIPC;n=51),R-RIPC组(受体接受RIPC,n=51)DR-RIPC组(供者和受者均接受RIPC;n=51)。初步评估供者和受者的术后肝功能,以及受者早期移植功能障碍、原发性无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显示,RIPC不能显著改善供者和受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也不能降低受者早期移植功能障碍、原发性无功能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到的保护作用有限,包括术后第0天D-RIPC组的肌酐水平低于S-RIPC组(P<0.05)。然而,在接受RIPC的捐赠者中没有发现显著的改善。此外,RIPC对受者的总体生存率没有影响。

 

本随机临床试验表明,无论是受者还是供者,RIPC均未显著改善肝功能或降低EAD、PNF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论捐赠者或接受者是否接受RIPC,四组的主要终点ALTmax和ASTmax没有差异。此外,EAD、PNF的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和受者的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在进一步分析了RIPC对捐赠者的影响后,结果仍然表明其益处是有限的。但是在受者中观察到RIPC的一些保护作用,包括术后第0天D-RIPC组的Cr水平低于S-RIPC组(P<0.05),尽管这些仅限于缓解IRI或改善接受LT的患者的预后。还需要更多关于RIPC对儿童LT影响的临床试验来验证这一结论。

 

医博士编译自:Qi B, Wang XQ, Pan ST, et al. Effect of 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among donors and recipients following pediatr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21; 27(4):345-357.

原文链接: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3584067/  


声明: 所有注明“来源:医博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博士所有,转载须注明“来源:医博士”;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