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缺乏引起的遗传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来源:医博士  | 2022-09-01    


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缺乏症是遗传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HNSHA)的一种,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染色体19q13上GPI基因的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引起。GPI缺乏症的确切发病率尚不清楚。自1968年Baughan等人首次报告以来,迄今为止,已报告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种族和人群的约90名患者。

 

GPI缺乏症的特征是轻度至重度慢性溶血性贫血、黄疸、脾肿大,色素性胆结石和胆囊炎的发病率增加,这主要是由于糖酵解第二步的催化失调引起的。除了在碳水化合物代谢中的重要作用外,GPI与神经肽相同,一种支持胚胎脊髓神经元、骨骼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存活的神经营养因子。因此,一些患者还表现出肌无力、混合感觉和小脑共济失调、智力低下或癫痫。GPI也是一种肿瘤分泌细胞因子和血管生成因子,有助于刺激内皮细胞运动。

 

诊断基于使用定量测定法测定红细胞中GPI的酶活性,并通过GPI基因的DNA序列分析进行确认。慢性溶血性贫血的治疗包括输血、脾切除术和支持疗法。在此,本病案报告了一例GPI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患者,其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特征。

 

病例介绍

一名5个月大的男童因出生后反复出现黄疸就诊。患儿出生时明显贫血。5个月来,患有中度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62-91g/L)、大细胞增生(平均红细胞体积95-116fL)、网织细胞增多症(461-489×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症(0.53-2.25×109/L)和未结合高胆红素血症(133μmol/L)。患者还患有活动性骨髓增生,伴有红系增生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粒细胞17.6%;红细胞41.2%;粒红比=0.43:1),通过血液涂片和骨髓细胞形态学进行评估。考虑溶血性贫血,并在当地医院接受了一次输血(56日龄)和其他治疗,包括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液、维生素C、维生素B12和醋酸泼尼松。患儿在妊娠38周出生,出生体重为3.07kg,父母没有血缘关系,以前也没有贫血史。

 

体检时,患儿有轻度贫血外观,体重6.1kg。在右肋缘下方约2cm处触诊肝脏,而在左肋缘下方未触诊脾脏。胸部、心脏、腹部、神经和皮肤无异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卵圆孔未闭。其他检查,如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血红蛋白电泳、直接Coombs试验、血气、电解质、胸部X光片、心电图以及脑部、腹部和盆腔器官的超声检查,均显示正常结果。

 

对于病因,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表明,患者的第4外显子有一个c.301G>A(p.Val101Met)突变,源于他的父亲,而第10外显子有一个c.812delG(p.Gly271Glufs*131)突变,源于他的母亲,这两种突变都是GPI基因的特异性复合杂合变体。未检测到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相关的其他变异。使用Sanger测序鉴定GPI变体。在ClinVar数据库、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和莱顿开放变异数据库中没有报道这种移码现象。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院的标准,在本病案患者中观察到的两种变异被认为是致病性的。

 

结论

本报告描述了一名患有GPI缺乏症的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病因学,GPI缺乏是HNSHA的一种非常罕见的病因。该患者是新型GPI移码突变p.Gly271Glufs*131和错义突变p.Val101Met的复合杂合子。分子结构分析表明,这两种变体都影响酶的活性位点,但不干扰其神经营养特性。

 

医博士编译自:Zu Y, Wang H, Lin W, Zou C. Hereditary nonspherocytic hemolytic anemia caused by glucose-6-phosphate isomerase (GPI) deficiency in a Chinese patient: a case report. BMC Pediatrics. 2022; 22(1):461. doi:10.1186/s12887-022-03522-9.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5915427/


声明: 所有注明“来源:医博士”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博士所有,转载须注明“来源:医博士”;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